內容簡介
那些乍明忽暗,又涼又暖的瞬間人生停格
「即使看似不需要理由的篇章,但字裡行間留下的曲折,或許頃刻間豁然開朗,或許只能留予他年說夢,這樣的相會,都讓人感受得到作者眼光的清澈與情感的流動,這便是維中的散文最吸引我的地方。」──郭強生,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兩岸人氣傳媒專欄文章 精挑細選之精華保存版
毅然踏上征途,從初始與外國人一起在語言學校上課,之後變成修習設計的正式學生,接著進入日本職場的旅日作家,結集自近年來發表於台灣《SENSE》雜誌、《雙河彎》雜誌、「姊妹淘」網站、《自由時報》副刊、中國大陸《城市壹本》雜誌、《中學生百科》雜誌……等,各大報章雜誌及網路之散文專欄。將身處異地的情感,以獨特的澄澈筆調,自成獨抒性情的東京視角。
輯一「生命的模樣」書寫父親離世前直到火化後,幾次夢境相見裡,微物惆悵與切實的日常。目擊東京311大地震的災難現場,青空燦亮,卻無能為力的悲劇蔓延。災後和幾十萬東京人一同流浪街頭的交通癱瘓時光、節能期間不假裝飾的素顏夜色、以及投入洗滌照片,保全災民記憶的後續援助活動。抑或令人莞爾的塑化劑風波及藥房自殺嫌疑犯……
輯二「關係的意義」記錄物事相處間的細微觀察。有飽含人際關聯的星石撞擊與丟衣過程,選擇搭機座位遂形成的距離傷感,深陷智慧型手機囹圄的文明通病,也有理髮設計師蘊蓄溫度的手寫明信片,日人別具一格的「Kawaii」文化,或者在冬日暖烘的電車中醞釀祕密情緒……
於雜沓的東京,維中鋪陳的記憶磁軌,尤其清麗迷人,讀來低迴縈繫而不忍自拔。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張維中
一九九七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迄今累積約二十三部作品。曾獲各報章媒體文學獎。散文部分包含兩次梁實秋散文獎,數度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等選集。主要作品有散文《東京上手辭典》《不是太堅強》《流光旅途》,小說《無影者》《501紅標男孩》《三明治俱樂部》《岸上的心》,旅遊隨筆《半日東京》,少年讀物《看我72變》《野蠻遊戲》等書。目前於兩岸三地各家雜誌與網站,每月進行共約八個固定專欄。
東吳大學英文系,文化大學英文學研究所畢業。早稻田大學日語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雜誌設計科畢業。現居東京。任職傳媒業。
官方網站weizhongzhang.com
譯者介紹
目錄
輯一 生命的模樣
夢中見
中東
打工的那一天
那天以後
素顏夜色
救難包
食物的血統
寫真的隱私
洗淨記憶
底定之月
沒辦法的夏天
泳池畔的滋味
等待的早餐
靠山的家
雪的款待
人生不就是這樣
藥房自殺嫌疑犯
日日是好日
你讓我想哭
告別後
又見香港
澳門的巧合
輯二 關係的意義
隕石與流星
蜂蜜柚子汁
女孩同盟
丟衣服
移動的漢諾塔
星空
喜歡,不喜歡
靠窗或走道
東京朋友
晚上吃什麼?
嘴上的勝利
我的心意
製造浪漫
語言的中心軸
消失的,消失的理由
理髮師的明信片
孩子氣的大丈夫
反正可愛就對了
著迷
設計農家女
設計這條路
氣泡水之路
解約之秋
異鄉午後的光
應該有你
沒什麼理由的秋日會
冬日電車
又逢歲暮
北海春雪
五年白皮書
自序/導讀
推薦序
終於清晰了的惘然 郭強生
維中當然不算是新人了,事實上他已經是擁有許多粉絲讀者,並且出書超過十餘本的「資深文青」了。而且我認識他早在他還在大學念書的時候,那時候好友曼娟的「紫石作坊」都還沒掛牌,她跟我提起她有幾個學生的文筆相當好,維中便是其中之一。但是維中給我的印象總是有點兒遙遠而模糊的,不時會聽說他的最新動向,偶爾見面客氣地招呼,但是老實說,近年來我對他的印象似乎一直停留在「東京」二字尚未更新。
維中留給我的「東京印象」,終於在這本《夢中見》中出現了立體的景深。豐富又細緻的視角,如光影移動般的語言,讓人閱讀時一直會幻覺自己也身處在他所捕捉到的,那些乍明忽暗,又涼又暖的瞬間人生停格裡。
有時候喜歡一本書,特別是散文集這種東西,似乎說到底,都是因為作者有一種天生的氣質,很難在作品的技巧結構上再多做分析。最近被廣為討論的散文書寫變質的問題,我的簡單理解就是,需要編排佈局得很用心且不惜虛擬自己身份的散文,多半是因為作者本身就不是一個有意思的人。最近在讀太宰治的散文,當然文中不乏誇張的小說筆法,但太宰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塗掉他的名字都嗅得出他的氣味。這年頭太多年輕人想做有意思的人了,說他∕她這人其實沒有什麼特色,恐怕比說他∕她愚笨醜陋還更傷人。
散文這文類寫的就是自己,嚴肅的自己,濫情的自己,可愛的自己,可鄙的自己。往往就是瞬間投射出的那一個自己,最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有時散文也就最難在那個瞬間投射何時發生,因何而生。柴米油鹽當然也可以入題,但是難度就更高了。我到現在看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還是會發笑,那麼一本正經地專找無聊小事發揮,但是他真正寫出了那個時代裡,中國人物質與精神生活皆匱乏的形形色色。而我會認為,目前台灣年輕人的散文要說文字功力,個個都聰明早慧,但是總缺少了一些屬於不同世代面貌的深入自剖。如果拿「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質就是面貌模糊」做為辯護與回應,我想我是不會接受的。因為我看到維中的這本《夢中見》,顯然就成功地把我之前以為模糊的面貌對了焦定了格,六年級的輕熟男,原來他們也是那麼辛苦而忙碌,網路臉書並沒有讓他們的社交或感情生活更順遂,但是他們比我們這一代更堅持了某些甚至可以說是執迷的東西——
著迷一個人,著迷一件事。著迷一種氣氛,著迷一抹氣味。哪怕只是著迷一道光影也好,總得找到屬於自己獨有的著迷。
於是,那股與眾不同的力量,終於才能讓地球的旋轉,有了意義。
我這一輩人太認真於分析討論,想為每件事找出答案,但是他們更相信解答往往是來自生活中的靈光一閃。
在丟棄舊衣時——
於是,有時候決定跟一個人分道揚鑣,不是厭倦也不是背叛,只是仔細想想,真的已經誰也不需要了誰。只好道別,也必須道別。
在收不到留言回覆時——
在便利與速度中,誰都等不及了。小時代裡卻充滿著大幻想,每個人深陷在智慧型手機的app裡,幻想對方消失的真正理由,然後等待一次爆炸。
在與手機通訊公司解約時——
靈魂從被解開的洞裡墜落下去,像是沒有用的人造衛星墜落到地球,在大氣層裡漸漸地被消磨殆盡。
我終於從他的文字中體會到了,從我們這一代曾被強行灌輸的意義價值中解放出來之後,他們這一代能相信的只有自己了,那背後的美麗與哀愁是一種會讓五年級生如我微微心痛,但也心生忌妒的東西。
雖然這本散文集主要環繞的主題還是人與人的離合,但維中的瞬間投射這回有了更巨大的背景,
留言列表